2022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十大新聞
轉載自: 中國(guo)自然資(zi)源報 2023-01-31 15:19:51
編者按: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一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這一年,中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中國測繪學會與中國自然資源報聯合推出“2022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十大新聞”,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些高光時刻,積蓄力量再啟航,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嶄新篇章。
01、黨(dang)的二十大(da)報告在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者中引發熱烈(lie)反響
2022年10月16日,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萬里神州,同一時刻。自然資源部系統廣大黨員干部通過各種媒體收聽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盛況,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紛紛暢談感想和體會,表達信心和決心,立志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廣大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者決心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更好地發揮測繪地理信息“兩支撐、一提升”作用,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
02、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新時代的中(zhong)國北斗》白皮書
2022年11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北斗》白皮書,介紹新時代中國北斗發展成就和未來愿景,分享中國北斗發展理念和實踐經驗。
白(bai)皮書指出,北(bei)斗衛(wei)星導航系(xi)(xi)統(tong)是中(zhong)國著眼(yan)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she)會發展(zhan)需要(yao),自主建設(she)、獨立(li)運行的衛(wei)星導航系(xi)(xi)統(tong)。經過多年發展(zhan),北(bei)斗系(xi)(xi)統(tong)已成(cheng)為面向全球用(yong)戶提供全天(tian)(tian)候、全天(tian)(tian)時(shi)、高精度定位(wei)、導航與授時(shi)服務的重(zhong)要(yao)新型基(ji)礎設(she)施。
白皮書(shu)強調,黨的(de)十八大(da)以來,北(bei)(bei)斗(dou)系統(tong)進入快(kuai)速(su)發(fa)展的(de)新時(shi)代。2020年7月31日,北(bei)(bei)斗(dou)三號(hao)全(quan)球(qiu)衛星導航系統(tong)正式開(kai)通,標志著北(bei)(bei)斗(dou)系統(tong)進入全(quan)球(qiu)化發(fa)展新階段。從改革開(kai)放(fang)新時(shi)期(qi)到中國發(fa)展進入新時(shi)代,從北(bei)(bei)斗(dou)一號(hao)到北(bei)(bei)斗(dou)三號(hao),從雙星定(ding)位(wei)到全(quan)球(qiu)組網,從覆蓋亞太(tai)到服務全(quan)球(qiu),北(bei)(bei)斗(dou)系統(tong)與國家發(fa)展同頻共振(zhen),與民族(zu)復(fu)興同向(xiang)同行(xing)。
白皮(pi)書(shu)指出,面向未來(lai),中國將建設技術更(geng)(geng)先進、功能更(geng)(geng)強大、服(fu)(fu)務更(geng)(geng)優質(zhi)的(de)(de)北斗系統,建成更(geng)(geng)加泛(fan)在、更(geng)(geng)加融(rong)合、更(geng)(geng)加智能的(de)(de)綜合時空體系,提供高彈性、高智能、高精(jing)度、高安全(quan)的(de)(de)定位(wei)導(dao)航授(shou)時服(fu)(fu)務,更(geng)(geng)好惠及民生福祉(zhi)、服(fu)(fu)務人類發展進步。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2022年5月發布的《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4690億元,較2020年增長16.29%,體現了產業的良好韌性和可持續發展強大動能。
03、十年(nian)來基礎測繪能力(li)顯(xian)著提升,地理信息服務領域不斷(duan)拓展(zhan)
2022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有關情況。發布會介紹,十年來,我國基礎測繪能力顯著提升,地理信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測(ce)繪地理(li)信息事業(ye)轉型發(fa)展新格(ge)局基本(ben)形成。修訂了《測繪法》《地圖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確立了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服務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生態保護和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工作定位。編制實施了《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等,形成了新型測繪體系建設、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戰略轉型、地理信息產業和行業健康發展、測繪地理信息安全服務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基(ji)礎測(ce)繪(hui)數據獲(huo)取和保障(zhang)能(neng)力持續提升。我國國產衛星遙感數據獲取能力顯著提高,十年間,國產高分辨率影像數據獲取實現了零的突破。目前,僅自然資源部作為牽頭主用戶的國產在軌衛星就達到了25顆,實現了對全部陸地國土2米分辨率影像季度全覆蓋,亞米分辨率影像年度全覆蓋。建成了時空數據庫、新一代全國數字高程模型、實景三維中國和時空大數據平臺等,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統一的時空數據基礎底板。
三是測繪地理信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有(you)力(li)有(you)效。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有力支撐了經濟普查、國土調查、污染源普查、人口普查等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有力推動了政府治理數字化改革。基于地理位置、導航定位的空間數據服務,有力促進了現代物流、自動駕駛、共享經濟等新產業快速發展。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從2011年的150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7500多億元,十年間增長了4倍。應急測繪保障為核實災情、精準組織救援提供及時、可靠的地理位置,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04、建(jian)好全國(guo)統一(yi)的(de)國(guo)土(tu)空間規劃“一(yi)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xi)統
黨中央、國務院(yuan)高度重視國土空(kong)間規劃工作(zuo),習近平(ping)總書記(ji)多次(ci)強(qiang)調“要按照統一(yi)(yi)底圖、統一(yi)(yi)標(biao)準、統一(yi)(yi)規劃、統一(yi)(yi)平(ping)臺的要求,建立健(jian)全(quan)分類管控(kong)機制(zhi)”。
為建好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2021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發布國家標準《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技術規范》,旨在基于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通過建立健全系統運行機制和數據管理規則,加強信息交互與協同,形成各層級疊合、覆蓋全域、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2022年7月-10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出關于征求《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基本規定(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通知》,旨在鞏固和深化“多規合一”改革成果,加快地方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報批,強化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
05、全面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
2022年2月24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通知》,明確了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及分工等。
《通知》明確了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兩大建設目標。到2025年,5米格網的地形級實景三維實現對全國陸地及主要島嶼覆蓋,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級實景三維初步實現對地級以上城市覆蓋,國家和省市縣多級實景三維在線與離線相結合的服務系統初步建成,地級以上城市初步形成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實時關聯互通能力,為數字中國、數字政府和數字經濟提供三維空間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礎。此外,50%以上的政府決策、生產調度和生活規劃可通過線上實景三維空間完成。到2035年,優于2米格網的地形級實景三維實現對全國陸地及主要島嶼必要覆蓋,優于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級實景三維實現對地級以上城市和有條件的縣級城市覆蓋,國家和省市縣多級實景三維在線系統實現泛在服務,地級以上城市和有條件的縣級城市實現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實時關聯互通,服務數字中國、數字政府和數字經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80%以上的政府決策、生產調度和生活規劃可通過線上實景三維空間完成。
根據《通知》,實景三維中國建設主要包括五大建設任務:一是地形級實景三維建設,二是城市級實景三維建設,三是部件級實景三維建設,四是物聯感知數據接入與融合,五是在線系統與支撐環境建設。
06、自然(ran)資源部規(gui)范測繪資質審批程序
2022年3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測繪資質審批管理的通知》,要求切實規范測繪資質審批程序,確保審批權限下放后能夠接得住、管得好。
《通知》強調,一要牢固樹立“黨中央精神、國家立場、權責對等、嚴起來”的工作理念。嚴格執行測繪資質管理政策,確保審批過程的公開公正和審批結果的客觀準確,努力提高審批效率,優化測繪市場營商環境。二要增加審批工作的透明度。在正式受理行政相對人的申請之后,在門戶網站、審批平臺等規范渠道主動公開申請單位的基本情況、申請資質等級類別、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裝備、體系制度等主要信息,公布舉報受理方式,便于同行和社會公眾監督。三要強化對審批權力的控制與制衡。根據本地實際,采取引入第三方機構作技術審查、必要時進行實地核查或專家評議和審批機關內部會審等審批方式,使相關方面有機會從不同角度和環節對審批要件進行審核把關。四要嚴格審查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對法人資格證書、學歷證書、職稱證書、社保、技術裝備發票等材料,能夠通過人社、教育、市場監管等部門官方渠道核驗真實性的,均應進行核驗并對核驗過程留痕,必要時要核驗申請材料原件或向有關單位書面核實。
07、我國衛(wei)星遙感步入黃金時期,應用場景不斷拓(tuo)展(zhan)
我國衛(wei)星遙感技術經歷幾十年的突破探索,正迎來黃金時期。尤其是近十年來,在國家對地觀測系統工程、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工程的實施帶動下,我國遙感衛星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初步形成遙感衛星產業應用體系。
2022年,我國成功發射L-SAR 01組A星、B星。雙星組網,利用干涉測高和差分形變測量技術,實現高精度、全天時、全天候地形測量、地表形變與地質災害監測,使我國形成全球領先的地災快速反應能力。我國高分多模衛星正式投入使用,該衛星分辨率優于0.5米且具有多種敏捷成像模式,是空基規劃建設部署的分辨率最高的綜合光學遙感衛星。
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正式對外發布資源三號03星、高分七號衛星激光測高標準產品。
中國(guo)(guo)(guo)(guo)—東(dong)(dong)盟衛(wei)星(xing)(xing)遙(yao)(yao)感(gan)應用(yong)(yong)中心(xin)成(cheng)立(li)。中心(xin)將(jiang)按照融合協同的原則(ze),打造“1+2+10”總體布局,即(ji)1個總部、2個遙(yao)(yao)感(gan)中心(xin)、10個數據(ju)應用(yong)(yong)中心(xin),建立(li)中國(guo)(guo)(guo)(guo)和東(dong)(dong)盟國(guo)(guo)(guo)(guo)家(jia)衛(wei)星(xing)(xing)遙(yao)(yao)感(gan)應用(yong)(yong)合作機制,構建中國(guo)(guo)(guo)(guo)和東(dong)(dong)盟國(guo)(guo)(guo)(guo)家(jia)衛(wei)星(xing)(xing)遙(yao)(yao)感(gan)數據(ju)共享網絡體系,開(kai)展數據(ju)交(jiao)換及共享、公(gong)共產品(pin)研制及應用(yong)(yong)、遙(yao)(yao)感(gan)技術服務及研發、人員(yuan)培訓與交(jiao)流,利用(yong)(yong)中國(guo)(guo)(guo)(guo)自然(ran)資源衛(wei)星(xing)(xing)遙(yao)(yao)感(gan)數據(ju)及技術,助力東(dong)(dong)盟國(guo)(guo)(guo)(guo)家(jia)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08、自然(ran)資源部引導規范智能網聯汽(qi)車測(ce)繪行為(wei),開展(zhan)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
為統籌發展與安全,在守牢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積極扶持智能網聯汽車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2022年8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維護測繪地理信息安全的通知》,進一步重申了現有法律法規政策對測繪活動的相關規定和要求。
《通知》明確,智能網聯汽車安裝或集成了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模塊、慣性測量單元、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后,在運行、服務和道路測試過程中對車輛及周邊道路設施空間坐標、影像、點云及其屬性信息等測繪地理信息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傳輸和處理的行為,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規定的測繪活動,應當依照測繪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定進行規范和管理。對數據進行收集、存儲、傳輸和處理者大多為車企、服務商及部分智能駕駛軟件提供商,他們是測繪活動的行為主體。這些主體屬于內資企業的,應依法取得相應測繪資質,或委托具有相應測繪資質的單位開展相應測繪活動;屬于外商投資企業的,應委托具有相應測繪資質的單位開展相應測繪活動。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還印發了《關于做好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6個城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
該《通知》明確,鼓勵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服務業態創新,強化自動駕駛活動中地理信息采集、匯聚、處理、使用全流程的安全保密管理,確保所有試點行為不得危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爭取在試點工作基礎上形成可在全國復制、推廣的自動駕駛相關地圖安全應用技術路徑和示范模式。
在政策扶持下,我國導航電子地圖、互聯網地圖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建設、方便了人民群眾生活。互聯網地圖日均位置服務請求次數最高達1300億次,日覆蓋用戶數超過10億人次,全球興趣點(POI)總數最高達2.6億、覆蓋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開發者超過230萬,服務超過60多萬移動應用,地圖展示與搜索支持70多種語言,全球路網覆蓋超過7000萬公里。
09、聯合國全(quan)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chuang)新中(zhong)心成立
2022年5月20日,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舉行成立儀式。該中心是聯合國在華設立的首個直屬專門機構,隸屬于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中心工作地點設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
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將充分調動各成員國和利益相關方的優勢、資源和力量,進一步提升地理信息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匯集和共享相關數據信息,積極為國際社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共同應對經濟、社會、環境領域的全球性挑戰。自然資源部將同聯合國經社部密切合作,積極協調中國地理信息發展資源,為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的運行和發展提供技術、數據、產品、服務、人才等支持。
10、第24屆國(guo)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中(zhong)國(guo)代表團取(qu)得豐碩(shuo)成果
2022年6月11日,第24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ISPRS Congress)在法國尼斯閉幕,中國代表團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榮獲布洛克金質獎章,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當選ISPRS榮譽會員,蔣捷當選ISPRS秘書長,唐新明當選ISPRS第一技術委員會主席,王程、溫程璐、李皓、康志忠及三位青年學者獲得其他重要獎項和榮譽。大會同時頒發了由中國測繪學會贊助支持的王之卓獎。
大會共收到來自80多個國家的3400多份投稿,經評審后接收并發表2263篇,注冊參會總人數2720人。中國學者是此次大會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來自中國的投稿量占投稿總數的40%,由中國測繪學會主持的第三技術委員會(主題遙感)收稿量居首位。